一位老师在教室内给学生们上课(图文无关)。 (新华社记者 丁汀/图)
“宠溺型”和“掌控型”父母在“巨婴”锻造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家长们往往忽视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近期,有新闻报道贵州贵阳某校七年级老师发现班上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剥鸡蛋。此消息一出,令人大跌眼镜。
“堂堂的初中生,居然不会剥鸡蛋?这不会是开玩笑吧!”想必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的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剥虾、剥鸡蛋此类生活琐事,应当是幼儿园学生的必修课。倘若连鸡蛋都不会剥,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估计好不到哪去。
时下,诸如大学生不会系鞋带、初中生不会叠被子、二三十岁的大小伙子在家啃老等事件屡见报端。人们在唏嘘感叹之余,需要思考的是,如今的孩子都怎么了?到底是谁造就了这些社会“巨婴”?
孩子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慢慢获取知识、习得生存技能、锻造人格品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长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放眼当下,我们的身边不乏两类家长。
一类是“宠溺型”父母。他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他们乐于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永远生活在自己宽大而丰满的羽翼之下。另一类就是“掌控型”父母。他们认为,孩子是自身生命的延续,理应替父母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而实现跨越的第一步便是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其他所谓的能力、技能、品德等等,都可以从长计议。我想,这两类父母在“巨婴”锻造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为子,愿倾其所有。然而,上述两类父母的爱却值得商榷。前者执著地守护、宠爱孩子,不让他长大挣脱,这是一种“越位”的爱。后者自私地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将孩子培养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这是一份“绑架”的爱。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忽略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
独立能力是孩子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其应当具备的独立思考、学习、生活、交际等能力的综合。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家长们更加注重对孩子独立思考、学习、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初中生不会剥鸡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受功利思维的影响,一些家长认为,高考并不考究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待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再学习,也为时不晚。实则不然。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不仅是生活所需,在此过程中,更能够锻炼思维能力,磨炼吃苦耐劳精神,培养感恩情怀,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些能力、精神和品格,都不是书本能够教会孩子的。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当放开手脚,让孩子自主地拥抱生活。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琐事,譬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学会剥虾、剥鸡蛋,其实就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的好方法。带孩子走向田间地头,让他们亲历播种、插秧、收割,体验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教会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吃苦、学会节约、学会热爱生活。相信不间断的锻炼之后,孩子们总会在生活中获得一些切身的感受,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父母朋友们,何不放宽心,尝试尝试呢?或许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哦。
(作者为浙江衢州公务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天使球